苏州魔耳国际英语是苏州地区最好的苏州少儿英语培训机构
当我们说,「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」,心裡想的是什麼样的主人翁?长大念名校、找到好工作?还是关心社会和人,愿意改变世界的不美好?很多小孩从小小行动出发,為社会做出连大人都无法做到的贡献。他们是什麼样的小孩?他们的父母做到了哪些事?
台北饶河夜市,一位流浪汉在翻找垃圾桶。一位路过的妈妈对身旁念国小的儿子说:「你看,要认真念书,不然就会变成那样。」
另一位工程师爸爸则对三岁多的儿子说:「世界上有很多这样过得不好的人,你长大有能力以后,要去帮助这样的人。」
你,会如何反应?
同样场景发生在加拿大一个寒冷的冬天。五岁女孩汉娜(Hanna Taylor)看到后感同身受,「為什麼?」是她第一个悲伤的想法。「如果每个人都分享自己所有,就可以『医好』无家可归的人,」是她提出的行动。八岁时,她在爸妈协助下,成立非营利组织「小瓢虫基金会」(Ladybug Foundation),号召全加拿大小孩来关心、帮助流浪街头的小孩和大人。汉娜教小朋友 DIY 小瓢虫存钱筒、义卖小瓢虫饼乾。她亲自到各学校、社区、甚至向「大老板」演讲,至今募集超过一百万美元。
九岁德国男孩菲利斯(Felix Finkbeiner)二○○七年為準备有关全球暖化的功课时,上网蒐集资料,了解到汽车、工厂、发电厂排放出二氧化碳,造成冰河融解、海平面上升。他又读到肯亚一位女士号召大家种树,发起「绿带运动」,三十年内在非洲各国种了三千万棵树,并成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非洲女性。
很受激励的菲利斯以「北极熊的末日」对班上同学做简报。呼吁:「我们小孩也可以在地球上的每个国家种下一百万棵树。」两个月后,他们在学校裡种下第一棵树。菲利斯和同学的种树行动,很快获得德国其他学校的响应。他架设「為地球种树」(Plant for the Planet)网站,号召全世界小孩在自己的学校、社区举办种树派对,并且设立「气候学苑」,训练更多有能力向大家分享环境议题的青少年。今天,德国小孩已经共同达成种下一百万棵树的目标,「為地球种树」也扩展成為一个全球青少年的永续环保运动。「小孩必须同心协力,因為,能改变未来的时机,只有现在……」菲利斯说。
普通小孩+微小的动机=做大事的小孩
全世界,都有小孩做「大事」的例子。这些孩子都不是天纵英明、出身优渥或从小被刻意栽培。根据研究,一开始他们多是「普通的孩子」,从一个很微小的动机和行动出发。
美国史丹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威廉‧戴蒙(William Damon)长期研究青少年发展,透过大型调查、多次深入访谈二十位从小「做大事」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、师长后发现,他们的日常生活、家庭教养,都很普通且低调。但「因為拥有特别清楚的目的,他们在完成过程中成為非常主动的学习者,表现出惊人的正向能量,并且较同龄孩子务实,」戴蒙在他近年重要著作《迈向目的之路》中表示。
他发现,能做大事的小孩,都能清楚回答下列问题:「為什麼你正在做你现在所做的?」「為什麼这件事跟你有关?」「為什麼它们很重要?」戴蒙认為,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,就是目的,是一种终极的关怀,是一个稳定而全面的企图,「想完成某件对自己有意义、并能為世界带来重大影响的事情。」
这麼做,孩子也能成「大事」
「普通」的孩子,有一个「微小」的动机。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小孩吗?那為什麼有的孩子做成「大事」,多数没有呢?
一、从呵护「发现的时刻」开始
想「做出改变」非一蹴即成,也绝非父母或其他大人能代為设定。戴蒙在研究中归纳出几个重要关键,这些孩子都经歷「发现的时刻」,发现某件事似乎不对劲,需要修正或改进。
今年大四的莱恩(Ryan Hreljac)在小一时听到老师说,非洲小孩因為缺乏足够的乾净饮用水而死亡时,他就开始想存钱去兴建饮用水井。他花了四个月在家裡做额外家事,存下七十美元,却发现一口完整的井需要两千美元。於是他做更多家事,并且开始去演讲,向亲朋好友、及其他儿童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募款。莱恩六年级时,和家人创办的「莱恩的井基金会」(Ryan’s Well Foundation),已经在全世界十四个国家挖了三一九口饮用水井,有近五十万人因為基金会和相关人士的支持努力,获得更乾净的饮用水。
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孩的父母,在这些时刻,并没有急著告诉孩子:「先把书读好!」或是「你还小,不懂!」相反的,这些孩子的公益行动,都获得父母的支持和鼓励,让他们有「我做得到」的自信。
儘管有时父母对孩子的目的并不熟悉,甚至感到有点惊讶,但是他们都会支持孩子去面对挑战,并提供帮助。这些父母并没有企图直接為子女创造一个人生目的,但他们提供视野、鼓励孩子思考、去找解决方案。一旦有初步的成功,就会替孩子的动力添加更多燃料,让他们更投入、更相信自己可以做到。
戴蒙更发现,关心他人的孩子自己能得到一个完整美好的生命经验和啟蒙。未来在顺境时,因助人的目的而有喜悦,在逆境时,也带来复原力。面对长大后的各种角色,才能承诺,不会无所事事,不知自己的人生所為何来。
二、大人不做旁观者
大人最重要的功课就是以身作则。加拿大青年柯柏格(Craig Kielburger)创立「解放儿童基金会」(Free the Children )时只有十二岁。他和十几个同学从关心巴基斯坦受虐童工开始发响,到今天已经吸引百万年轻人参与。
柯柏格记得小时候某个耶诞节前夕,妈妈带著他和哥哥经过一位坐在购物中心附近的流浪汉。兄弟俩想赶快去买礼物,但当特教老师的妈妈,却停在他前面跟他说话,并塞了零钱给他。柯柏格本来不觉得这有什麼,但当后来他发现对街的路人,对流浪汉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,他才知道妈妈那个看似简单的关怀举动,是多麼不简单。
这样的身教留下比任何言语教诲都强大的影响。多年后,柯柏格才了解妈妈给他们的另一个啟蒙是:「不要当一个被动的旁观者。」大多数父母倾向避免让孩子处於无望、无助的情况。但努力保护的同时,也好像鼓励孩子对他人的苦难闭上眼睛,间接加强「我不能改变什麼」的无力感。「什麼都不做,就表示,你是问题、而非解答的一部分,」柯柏格说。
三、鼓励孩子问:「可以帮忙吗?」
然后脑力激盪把想法变成行动,不论是為陌生人开门、对他人微笑,為盲人朗读、带老人家去买东西等,或者捐献物品、给更需要的人。盖水井的莱恩说:「你必须站出来為其他人做点事,即使只是举手之劳,也能帮助别人。」
四、一起做志工、参与公共事务
花点时间带孩子倾听那些被服务者的人生故事。但是避免用功利的动机。政大教育系教授詹志禹观察,台湾父母和学校大多不希望孩子太关心社会,因為要读书、应付考试。有些家长和学校鼓励孩子关心社会,因為社会科考试也许会出时事题,或作文用得到。有些家长和学校会安排孩子参与社会服务,却只為志工时数或经验,有助於甄选入学。「工具性目的过强,摧毁了事务的内在趣味和行动的深层意义,」他强调,以至於考试或甄选一结束,行动就消失。
五、你做的每件事,都很重要
每当孩子可以做出对他人有所贡献的时机来到,父母要清楚让孩子知道。例如带孩子在社区裡赠送礼物给老人家,记得要指出,孩子的关心对老人家多麼重要。
不管用何种方式,来自父母的加油鼓励,是建立孩子人格特质的极佳练习,而且可以在早年生活裡养成的习惯。
家有青春期的父母通常对自己能影响孩子多少,不太有信心。戴蒙以身為三个孩子父亲的亲身经歷,提醒父母「不要太快验收成果」。儘管表面看不出来,但「我们在孩子身边所说的每一句话、所做的每一件事,孩子都会记得。」戴蒙肯定,父母的价值观、人生观会形塑子女的品格,需要长期的努力,「也许要在子女长大离家后才清楚表现出来。」
捫心自问,你相信孩子有改变世界的可能吗?若是连你都不相信,孩子还会有机会吗?
苏州少儿英语 苏州少儿英语培训班 苏州英语培训班
地址: 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大道SM百货2楼,相城区嘉元路乐宾百货4楼,园区东沙湖邻里中心4楼
公交路线: 1.503路522路53路54路552路57路628路62路快线8号 致能大道南 (吴中校区)
2.809路直达力宝广场 5路7路77路84路712路810路811路812路825路851路至大富豪公交站,然后向东步行470米至力宝广场(相城校区)